「但那日子,那時辰,沒有人知道,連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,子也不知道,惟獨父知道。挪亞的日子怎樣,人子降臨也要怎樣。當洪水以前的日子,人照常吃喝嫁娶,直到挪亞進方舟的那日;不知不覺洪水來了,把他們全都沖去。人子降臨也要這樣。那時,兩個人在田裏,取去一個,撇下一個。兩個女人推磨,取去一個,撇下一個。所以,你們要警醒,因為不知道你們的主是哪一天來到。家主若知道幾更天有賊來,就必警醒,不容人挖透房屋;這是你們所知道的。所以,你們也要預備,因為你們想不到的時候,人子就來了。」
(馬太福音 24:36-44 和合本)
「但那日子,那時辰,沒有人知道,連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,子也不知道,惟有父知道。你們要謹慎,警醒祈禱,因為你們不曉得那日期幾時來到。這事正如一個人離開本家,寄居外邦,把權柄交給僕人,分派各人當做的工,又吩咐看門的警醒。所以,你們要警醒;因為你們不知道家主甚麼時候來,或晚上,或半夜,或雞叫,或早晨;恐怕他忽然來到,看見你們睡着了。我對你們所說的話,也是對眾人說:要警醒!」
(馬可福音 13:32-37 和合本)
自《馬太福音》第二十四章三十六節開始,神學家在解經上的分歧更明顯,到底應該支持哪一方,我個人對此也沒有定案,所以就將兩種理論都寫出來。
第一個理論是貫徹之前的立場,耶穌當時正在回答門徒對耶路撒冷聖殿何時被毀的提問,所以不可能忽然談論到世界末日。「但那日子,那時辰,沒有人知道,」代表沒有人知道毀滅發生的確實日期。徵兆是知道的,但確實日期卻不知道。
以挪亞作比喻是因為在挪亞的時候,世上分成了兩批人,第一批是挪亞一家,他們明白災難即將來臨,並已作好準備。第二批是挪亞一家以外的人,他們愚昧無知,洪水來到的時候仍在吃喝。耶路撒冷被滅之時也一樣,明白和相信耶穌的人,會趁機逃跑,不信或愚昧的人卻會遇害,這就是「取去一個,撇下一個」的意思。
第二個理論是,耶穌在三十六節開始,轉為談及末世。這可能是文學上的安排,聖經作者希望藉著耶路撒冷被毀滅一事,帶出末世的訊息。就像「登山寶訓」一樣,按字面理解,「登山寶訓」是耶穌在加利利的一個小山崗上所講的一篇很長的講道,但一般學者都不太相信,耶穌會如此長篇大論地,說一篇涉及這麼大範圍的講道,「登山寶訓」很可能是一篇講道合集。《福音書》不是歷史課本,《福音書》的寫作目的是傳福音,讓讀者明白耶穌要傳遞的訊息。
這亦解釋了,為何類似《馬太福音》第二十四章的這段經文,會出現在《路加福音》的第十七章,而非第二十一章。按《路加福音》第十七章的記載,耶穌說話是回答法利賽人對「神的國」何時降臨的提問,而不是回答門徒耶路撒冷何時被毀,耶穌當時也不是身處耶路撒冷。
法利賽人問:「神的國幾時來到?」
耶穌回答說:「神的國來到不是眼所能見的。人也不得說:『看哪,在這裏!看哪,在那裏!』因為神的國就在你們心裏(心裏:或譯中間)。」
他又對門徒說:「日子將到,你們巴不得看見人子的一個日子,卻不得看見。人將要對你們說:『看哪,在那裏!看哪,在這裏!』你們不要出去,也不要跟隨他們!因為人子在他降臨的日子,好像閃電從天這邊一閃直照到天那邊。只是他必須先受許多苦,又被這世代棄絕。挪亞的日子怎樣,人子的日子也要怎樣。那時候的人又吃又喝,又娶又嫁,到挪亞進方舟的那日,洪水就來,把他們全都滅了。又好像羅得的日子;人又吃又喝,又買又賣,又耕種又蓋造。到羅得出所多瑪的那日,就有火與硫磺從天上降下來,把他們全都滅了。人子顯現的日子也要這樣。當那日,人在房上,器具在屋裏,不要下來拿;人在田裏,也不要回家。你們要回想羅得的妻子。凡想要保全生命的,必喪掉生命;凡喪掉生命的,必救活生命。我對你們說,當那一夜,兩個人在一個牀上,要取去一個,撇下一個。兩個女人一同推磨,要取去一個,撇下一個。(有古卷加:36兩個人在田裏,要取去一個,撇下一個。)」門徒說:「主啊,在哪裏有這事呢?」耶穌說:「屍首在哪裏,鷹也必聚在那裏。」
(路加福音 17:20-37 和合本)
當然,也可以是耶穌的確只是在談論耶路撒冷的毀滅,無論是回答法利賽人時也好,是回答門徒時也好。但耶穌亦同時向後世的讀者說話,要我們明白末世總有一天會降臨,要為此時刻準備。《路加福音》的成書日期大約是公元 80 年,在那時,耶路撒冷的聖殿已被夷平超過十年,耶穌當年的「預言」 已不再是預言,都早已發生了,《福音書》作者的寫作對像,顯然不是當年在耶路撒冷的基督徒,而是後世的人,即是我們。路加保留了耶穌的這段話,相信是要我們對耶穌的話有更深層次的體會。
甚麼體會?也就是經文的重點。(長篇大論之後終於要說重點了!)無人知道世界末日在何時發生,所以要時刻儆醒!
有人問牧師,世界末日何時來到,牧師說:「我不知道,但肯定比昨天近了一天。」
參考:
Q&A 0320 – Armageddon?
https://www.douglasjacoby.com/q-a-0320-armageddon/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